构建我的自动化 Obsidian 知识系统

2025-07-27

背景

刚开始使用 Obsidian 时,我沿用了一直以来的文件管理思维来组织笔记,但这种方式很快便捉襟见肘:

  1. 归属:一篇同时涉及“项目管理”和“心理学”的笔记,应放入哪个文件夹?
  2. 混杂:因obsidian的机制原因,笔记文件与copilot-conversations这类的配置文件混杂

违反长久以来直觉的文件组织方式,是我使用obsidian最大的门槛

一、PARA 作为骨架,MOC 作为脉络

通过大量搜索,我了解到结合使用 PARA 和 MOC才是obsidian的正确使用方法

MOC (内容地图):它本身也是一篇普通笔记,其核心作用是作为某个主题的枢纽 (Hub)。它通过内链 [[...]] 来聚合、组织相关的原子化笔记,将文件夹“一对一”的僵硬归属,解放为“多对多”的灵活网络关系

将 PARA 作为顶层文件夹结构,使用数字前缀排序:

  • 00_Templates:存放所有笔记模板,与内容完全隔离
  • 10_Projects:有明确起止和目标的进行中项目
  • 20_Areas:需要长期关注的责任领域(如健康、学习)存放各类 MOC 的最佳位置
  • 30_Resources:参考资料、文章剪藏、灵感片段
  • 40_Archives:已完成或归档的项目与资源

经过一番折腾后,我的工作流如下:

  1. 记录原子化笔记:将每个独立想法、概念拆分成单篇笔记
  2. 链接至 MOC:在对应 MOC 笔记中(如 20_Areas/动画MOC.md),通过 [[笔记名]] 进行双向链接,并在链接后附上自己的描述

比如,在 动画MOC.md 中:

- [[Hotel Inhumans]]:杀手也有爱的人,有不想杀的人

obsidian的核心优势双向链接借此得以发挥优势,可以在多个上下文中看到同一个链接

二、结构化数据与模板

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,笔记必然会大量积累,此时标签/属性便派上了用场,它们能够很好的记录结构化信息

2.1 属性 (Properties) 与 标签 (Tags)

属性是标签的上位。标签是简单的文本标记(#待办),而属性是 Key: Value 键值对,是 Dataview 等自动化插件的数据源

2.2 标准化模板

为不同类型的笔记(读书笔记、动画评测等)创建模板,可以快速构建待填充的数据源

例如我的 动画模板.md 预置了故事的多个维度属性,便于后续直接打分:

---
tags: review/anime
title: "动画作品名"
alias: [别名1, 别名2]
release_date: 
studio: 
rating_story: 
rating_art: 
rating_music: 
my_comment: ""
rating_overall: 
---

2.3 语义化评级

7分与8分的区别在哪里?我很难给出一个标准,所以我放弃了令人纠结的 1-10 分制,转而使用更直观的语义化评级神作 / 有趣 / 大雷,这种方式也为属性的填充提供了便捷

三、 自动插入模板

3.1 Commander:简化操作入口

Commander 插件支持“通过模板创建笔记”的命令,直接添加到了文件夹的右键菜单。只需在笔记中右键,选择自定义的“插入动画元数据”,即可调用 Templater 模板一键设定带填充的元数据

3.2 Dataview:未来的个人数据库

Dataview 能够将笔记变成可实时查询的数据库

例如,创建一个“神作合集”的动态表格:

TABLE title as "作品名", studio as "制作公司", rating_overall as "总分"
FROM "30_Resources" AND #review/anime
WHERE rating_overall >= 9
SORT rating_overall DESC

表格会随着笔记内容变化自动更新

总结

  1. Obsidian 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建立连接,而非简单存储信息
  2. PARA + MOC:完美的目录结构与知识管理组合
  3. Templater + Dataview: 自动化的核心,将静态笔记库变为动态可交互的系统